太平兴国古佛刹,小院得名如意轮。
何人默识原地脉,凿井正会甘泉津。
阔容三尺白银瓮,深可二丈青丝缗。
夏凉未觉冰雪冷,味美不啻醍醐珍。
寺僧知爱不忍惜,汲引无间都城人。
鸣钟声歇更漏促,天鸡初报扶桑晨。
侧肩接足负担者,排闼争凑苍苔唇。
丝瓶上下掉孔急,语笑嘈杂春雷振。
永日迢迢既云暮,健夫噏噏皆颦呻。
万人已喜用周给,一泓依旧清奫沦。
如意院井诗二首 其一 太平兴国古佛刹,小院得名如意轮。
何人默识原地脉,凿井正会甘泉津。
阔容三尺白银瓮,深可二丈青丝缗。
夏凉未觉冰雪冷,味美不啻醍醐珍。
寺僧知爱不忍惜,汲引无间都城人。
鸣钟声歇更漏促,天鸡初报扶桑晨。
侧肩接足负担者,排闼争凑苍苔唇。
丝瓶上下掉孔急,语笑嘈杂春雷振。
永日迢迢既云暮,健夫噏噏皆颦呻。
万人已喜用周给,一泓依旧清奫沦。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古井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将古井的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下是对这首诗歌逐句的解读:
第一句“太平兴国古佛刹,小院得名如意轮。”描述了这个古井所在的寺庙,它的名字叫做如意轮。这一句中,“太平兴国”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安定繁荣时期,“古佛刹”则是指古老的佛寺,“小院得名如意轮”则是说这个古井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素被命名为如意轮。
第二句“何人默识原地脉,凿井正会甘泉津。”描述了古人对古井地理位置的了解。这一句中,“何人默识”表示古人对古井地理位置的了解是通过仔细观察或者经验积累得出的,“凿井正会甘泉津”则是说这个古井正好位于甘泉的源头,水质甘甜。
第三句“阔容三尺白银瓮,深可二丈青丝缗。”描述了古井的规模和深度。这一句中,“阔容三尺白银瓮”形容古井的口部直径大约三尺宽,如同装满了银质的瓮;“深可二丈青丝缗”则形容古井的深度可以达到二丈左右,如同悬挂着青色丝绳的井绳。
第四句“夏凉未觉冰雪冷,味美不啻醍醐珍。”描述了古井在夏天的凉爽和冬日的美味。这一句中,“夏凉未觉冰雪冷”形容夏天时,即使周围环境温度很高,但古井中的水仍然清凉宜人,让人感觉不到冰雪的寒冷;“味美不啻醍醐珍”则形容古井的水味道甜美,甚至超过了珍贵的醍醐,即酥油。
第五句“寺僧知爱不忍惜,汲引无间都城人。”描述了古井对于寺院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其的依赖。这一句中,“寺僧知爱不忍惜”表示寺院的僧人非常珍惜这个古井,因为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汲引无间都城人”则表示无论城市里的百姓还是僧侣都离不开这里的水。
第六句“鸣钟声歇更漏促,天鸡初报扶桑晨。”描述了古代的时间观念和晨光的到来。这一句中,“鸣钟声歇更漏促”表示当寺庙里的钟声响起时,夜晚也即将结束;“天鸡初报扶桑晨”则表示拂晓时分,太阳刚刚升起,就像东方的扶桑(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地)一样。
第七句“侧肩接足负担者,排闼争凑苍苔唇。”描述了人们争夺水源的情景。这一句中,“侧肩接足负担者”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了争夺水而拥挤在一起的场景;“排闼争凑苍苔唇”则形容人们在争夺水源时争先恐后的样子,仿佛要挤过门槛一样。
第八句“丝瓶上下掉孔急,语笑嘈杂春雷振。”描述了古井中水的流动状态和人们的交流。这一句中,“丝瓶上下掉孔急”形容丝瓶随着水流上下移动,孔隙之间水流急促;“语笑嘈杂春雷振”则形容人们因为争夺水源而大声交谈笑语,好像春天打雷一样震耳欲聋。
第九句“永日迢迢既云暮,健夫噏噏皆颦呻。”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疲惫。这一句中,“永日迢迢既云暮”表达了时间过得很慢,天色已经晚了;“健夫噏噏皆颦呻”则形容尽管大家都很疲惫,但还是努力工作的样子,像是努力呼吸一样。
第十句“万人已喜用周给,一泓依旧清奫沦。”总结了人们对这个古井的喜爱之情。这一句中,“万人已喜用周给”表示虽然很多人得到了水源,但仍然有人喜欢这里的水;“一泓依旧清奫沦”则表示尽管很多人都得到了水源,但这个古井的清澈依然如初。整首诗通过对古井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