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灵明自有田,当仁那肯逊儒先。
归来不说溪山好,只说癯仙气浩然。
注释:我拥有一片灵明的田地,当仁不让的儒士怎么能比得上有道的先贤呢?我回来后不说溪山好,只说癯仙气浩然。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耕读传家的“儒者”自况,以“当仁不让”的气概和精神,表达了对“道”的追求,以及追求中表现出的清高、淡泊、恬然之态。
首句中的“一片灵明”,是说心地清明,具有智慧。“自有田”即指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地,这是指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当仁那肯逊儒先”是说,面对天下大义,自己怎会甘居人后的呢。这里“当仁”是孟子的用语,孟子主张行义当为天下之先,“逊”就是退让,谦让的意思。“儒先”指孔子。所以这句的意思是,面对天下大义,自己怎会甘居人后的呢?这里的“儒先”,并不是指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丘(字仲尼),而是说面对天下大义,自己怎会甘居人后的呢。
颔联“归来不说溪山好,只说癯仙气浩然”。意思是说,他虽然身在山林之中,但却不是隐士,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志向,他并不说溪山好,而是说:“癯仙气浩然”。这里的“癯仙”是形容人瘦削清高像仙佛一样的样子。“浩然”是形容气势浩大的样子。“归来说溪山好”与上句“说癯仙气浩然”相照应,都是说他虽身在山林之中,但不说自己是隐士。他的心不在山林之中,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志向。他虽身处山林之中,却不说溪山好。他的心不在溪山之中,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志向。他虽身处山林之中,却说癯仙气浩然。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志向。他的心不在山林之中,但他的思想却是在山林之中的。他的志向是在山林之中的。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是用典故。“当仁不让”、“道”是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准则之一,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理想之一。“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学说的基础,是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仁不讓”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儒先”是孔子自称,出自《论语·宪问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曰:‘苟正其礼,虽少熟敢不从乎? ’子曰:‘不知礼,无以为君子也。” “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当仁不让于师。” “道”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概念之一,也是道家学派所倡导的人格理想之一。“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道家学说的基础。道家讲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道家学说的基础。道家讲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家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道”是自然法则,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道法自然”是道家的基本教义之一,也是道家的基本原则之一。“道”是自然法则,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以儒者的气概和精神,表明自己的思想和志向。中间两联则是借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后两句则是以道家的观点,表明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