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阁雨靳春晴,不放芒鞋取次行。
却坐蒲团政无赖,好诗端为破愁城。
【注释】
(1)密云阁:在今河南邓县南,是汉梁孝王的宫苑。靳春晴:意为不让春天的雨停歇。
(2)芒鞋:草鞋,这里泛指行旅之具。
(3)破愁城:打破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祝福和惜别的情怀。
“密云阁雨靳春晴,不放芒鞋取次行。”密云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邓县南,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宫殿之一。诗人以景起兴,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春晴之时,这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为下文作铺垫。“不放芒鞋取次行”,芒鞋即草鞋,这里代指行者之具。《汉书·高帝纪》载:“天下初定,令贾人无得衣锦、旄骑,重租税以困辱之。”可见汉代统治者对商人有种种限制,而“芒鞋”在这里则寓有“商贾”之意。此句中“取次行”三字,语意双关,一方面表示随意行走,另一方面也含有对商人有所限制的意味。这两句诗一开头就写出了一幅“密云阁雨靳春晴”的画面,并把送别的地点和时间都交待了出来,同时通过“芒鞋”一词还暗示了送别的原因。
“却坐蒲团政无赖,好诗端为破愁城。”这里的“却坐蒲团”,指的是和尚。古代寺庙中的僧人多喜欢打坐念经,而和尚们往往盘腿而坐,两脚交叉放在膝上,这种坐姿被称为蒲团,因此这里所说的“却坐蒲团”就是指的和尚。“政无赖”三字用来形容这些和尚,意思是说他们不正经,没有规矩,行为举止不拘小节。而“好诗端为破愁城”则是说,他们吟诵诗歌是为了打破忧愁。这里的“破愁城”是一个典故,据《晋书·陶潜传》记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曾隐居田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次他到朋友范宣家做客,恰逢天正下雨,陶渊明只好借宿于朋友家里。到了夜晚,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时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写的《归去来兮辞》,于是他披衣而起,来到院子里对着月光吟诵起来。他的歌声悠扬婉转,如泉水叮咚作响,声音清脆悦耳,使范宣家的邻居们都听得入了迷。后来有人把陶渊明的这种吟诵叫做“陶公咏月”。这首诗中的“破愁城”就是暗指陶公咏月。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巧妙地点出了送别友人的原因。
这首诗通过对密云阁雨后的景象的描写,以及对于和尚们行为的描绘,将送别友人的原因写得含蓄而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