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美,原名杨子善,明代诗人
杨子善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字元美,号东园,生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卒于正德八年(1513年)。他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虽然在现代的文学史上可能不似同时代的其他文人那样广为人知,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却占据着一席之地。杨子善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成为研究明代诗歌不可忽视的一环。
元美,原名杨子善,明代诗人
杨子善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字元美,号东园,生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卒于正德八年(1513年)。他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虽然在现代的文学史上可能不似同时代的其他文人那样广为人知,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却占据着一席之地。杨子善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成为研究明代诗歌不可忽视的一环。
江夜 江山秋意满虚舟,坐对渔灯看碧流。 影浸星河天半落,凉生风露雨初收。 椿庭有月乌啼夜,椒圃无人鹤怨秋。 梦后乡关徒怅望,越吟一曲强消愁。 注释: - 江山秋意满虚舟:秋日的江景和江山景色融为一体,仿佛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 坐对渔灯看碧流:坐在船上,面对着渔人的灯火,观赏着清澈的河流。 - 影浸星河天半落:影子映入星河,与天边的天空相映成趣。 - 凉生风露雨初收:凉爽的风和露水
诗句解读 1. 山楼早起已闻鸡:这句描绘了诗人在山楼中早起的情景,听见鸡鸣声。这体现了他对时间的重视和早起的习惯,也表达了一种勤勉的精神。 2. 雪漏寒光月色低:描述清晨的寒冷与月光的柔和。通过“雪漏”与“寒光”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而“月色低”则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种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译文 1. 山楼早起已闻鸡:在山楼上
过杨井山 雾尽寒初退,风轻雨欲晴。 山田春饱水,农舍早趋耕。 行李青霄近,烟波白发明。 正愁泥路滑,林外竹鸡鸣。 注释: 1. 雾尽寒初退:雾气消散后,寒冷的天气开始消退。 2. 风轻雨欲晴:风很轻,雨即将停止,天空将放晴。 3. 山田春饱水:春天的农田已经灌溉充足。 4. 农舍早趋耕:农舍的人们已经开始下地劳作。 5. 行李青霄近:我带着行李,靠近青霄峰。 6. 烟波白发明:烟波浩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中的画面。画面中的兰花香气四溢,清冷的露气令人感到寒冷,三湘的月落,留下了泪痕。 楚天宽广无边,秋天的景象也显得无限辽阔。然而,谁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吟唱呢? 注释: - 九畹香清露气寒:指画中的兰花香气四溢,清冷的露气令人感到寒冷。 - 三嵒月落泪痕乾:指三湘的月落下后,留下了泪痕。 - 楚天空阔秋无际:指楚天宽广无边,秋天的景象也显得无限辽阔。 - 谁复行吟泽畔看
书怀 舵楼空阔望京华,芦荻江枫岸岸花。 山色淡浓昏雾薄,水光浮没夕阳斜。 故乡鸿雁书千里,远浦牛羊屋数家。 边塞柳营多苜蓿,石田空忆旧桑麻。 【注释】 1. 舵楼:古代设在水上的瞭望台,这里指渡口。 2. 芦荻(dí):芦苇。 3. 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4. 山色:山上的颜色。淡:模糊的样子。浓:颜色浓厚。 5. 昏雾:天色昏暗如烟,雾气笼罩。 6. 水光:指水面上的光线。浮没:水面上倒映。
【注释】 水国:泛指江河湖泊。风高:秋风萧瑟。木叶霜:落叶被秋风吹得飘落。舟山色:江边山色。荒凉:萧条冷落。小孤(qú):在江西九江东北。大别(bié):山名。汉阳:湖北武汉市。菰米:茭白,一种水生植物。浊醪:浊酒,不透明的酒。菊花黄:秋天的菊花。故乡:指作者的家乡或自己的故乡。云树:云和树,泛指远地的山川景物。鬓发苍:头发花白,形容年老。 【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借景抒情。开头四句写景
杨子善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字元美,号东园,生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卒于正德八年(1513年)。他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虽然在现代的文学史上可能不似同时代的其他文人那样广为人知,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却占据着一席之地。杨子善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成为研究明代诗歌不可忽视的一环
明江西铅山人,字子充。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 授修撰。 正德中,累迁户部尚书,以拒与幸臣钱宁及宁王宸濠交结,被诬构,遂乞归。 世宗即位,复起,入阁辅政,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后代杨廷和为首辅,为张璁等攻讦,致仕。 及璁等去位,再起为原官,寻卒,谥文宪。 。 有《武庙初所见事》、《宸章集录》、《费文宪集》 生卒年
明陕西三原人,字涵一。 焦源清从弟。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历知沙河、浚县,考最,擢御史。 天启初,抗疏极言“移宫”事。 崇祯中,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以言边事,当道不应,遂自劾归。 李自成克关中,被执死。 有《逆旅集》。 生卒年:
黄结是明代的诗人。 字资友,出生于明代东莞的一个家庭,是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的举人。他的生平经历包括了从教谕到长史的转变,以及后来在岷府的去世。黄结的诗词作品主要收录于《雪嵓集》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深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