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秦南海,城池汉尉佗。
功名徒自苦,寒暑暗相磨。
破寺容僧少,枯松阅士多。
我来空想象,百世一东坡。
【注释】
分野:指分疆界。秦南海:指江西星子县的横江,在今星子县城南。尉佗:古国名,在今广东省河源市东北。汉尉佗城:指江西南昌市的南面,因汉代尉佗曾建都于此,故称。破寺:指破龙山寺,为唐时著名古刹,有“佛国”之称。枯松:指破龙山寺前的古柏树。寒暑:指春秋两季的天气。百世:指一千年的时间(即北宋)。一东坡:指苏轼。
【赏析】
这首诗首句点出地点;二、三两句以苏东坡的功名自许和自伤身世,暗寓对朝廷的不满,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四至六句写破龙山寺的荒凉冷落景象,暗寓对现实的不满;末句写自己来此只能空想象,暗寓对苏轼的怀念。全诗借题发挥,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感慨。
过达磨泉缅怀东坡
分野秦南海,城池汉尉佗。
功名徒自苦,寒暑暗相磨。
破寺容僧少,枯松阅士多。
我来空想象,百世一东坡。
【译文】
我来到庐山,遥想当年东坡先生也曾到此,他在这里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啊!
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长而热,冬季短而冷,春秋季气交替较快,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气温差异很大,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怪”的自然风光。这里盛产茶叶,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云集于此。庐山的东林寺,始建于晋太元年间(265~283),南朝梁代时改称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唐代白居易、李白曾在此游览吟诗。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1057年被贬到黄州后居住于此。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动摇其政治信念,他常以“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来勉励自己。苏轼在东林寺结庐居住了三年多,写下许多不朽名篇。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来到庐山,重游东林寺,感叹不已:“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便在壁上题写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流放到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组词的开篇之作。公元1101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赴官途中经过九江时,来到东林寺,作此词以示留恋。
【解析】
这是一首咏庐山怀人的词。全词以“我”为线索展开,上片先写庐山地理位置及历史名人的足迹,然后写自己的感受;下片则通过景物描绘表达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我来到庐山,遥想当年东坡先生也曾到此,他在这里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啊!
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长而热,冬季短而冷,春秋季气交替较快,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气温差异很大,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怪”的自然风光。这里盛产茶叶,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云集于此。庐山的东林寺,始建于晋太元年间(265~283),南朝梁代时改称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唐代白居易、李白曾在此游览吟诗。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1057年被贬到黄州后居住于此。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动摇其政治信念,他常以“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来勉励自己。苏轼在东林寺结庐居住了三年多,写下许多不朽名篇。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来到庐山,重游东林寺,感叹不已:“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便在壁上题写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流放到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组词的开篇之作。公元1101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赴官途中经过九江时,来到东林寺,作此词以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