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风土竹相宜,傍竹为堂趣自奇。
内史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
林无暑气客频到,笋过邻墙僧不知。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成须与凤凰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作答。

(1)

“会稽风土竹相宜,傍竹为堂趣自奇。”首句交代了作者所居之地的自然环境,即“会稽”,是浙江绍兴市,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诗人在这样优美环境中建竹堂,其意自然不凡,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的喜爱之情。

(2)

“内史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次句点出诗人的居所。内史是官名,此处指诗人自己。诗人说自己的居所虽然历经数代,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格,可见诗人对自己居所的爱护之情。

(3)

“林无暑气客频到,笋过邻墙僧不知。”第三句写诗人居所的环境。夏日里,竹林中没有酷热之气,使游客络绎不绝;笋子长到邻居家墙头,也无人知晓。表现了诗人居所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特点。

(4)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成须与凤凰期。”末句写诗人居所附近的桃花。诗人说桃花虽美,但却不能吸引蜜蜂蝴蝶,因为诗人想的是将来能够成为凤凰一样高贵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会稽所作。《唐诗别裁》云:“《和穆父待制竹堂》,余谓唐人多爱竹,非独此公也。”(《唐诗别裁》)

此诗开篇点明竹堂所在之胜地——会稽,然后直抒胸臆,赞美竹子的高洁品质。“会稽”为今浙江绍兴一带,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诗人在此建竹堂,可谓“物华天宝”,十分难得,因此他对此情有独钟。

中间两句写竹堂的建筑。“傍”字用得妙,既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又暗示了竹子的生长特性。“趣自奇”则进一步点明竹子生长环境的优美,从而衬托出竹林之美。“此君”指诗人。诗人不仅喜爱竹子,而且善于以物比德,借物寄兴。“内史旧居经几代”一句,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然而诗人并未因“旧居”而沾沾自喜,而是“此君高节似当时”,表明自己虽身处陋室,却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两句诗既赞颂了竹子的高洁品格,又抒发了诗人的高尚情怀。

接下来四句描写竹林中的美景。“林无暑气客频到”,是说夏日炎炎之时,人们都喜欢到竹林中避暑;“笋过邻墙僧不知”,则进一步描绘出竹林之中的幽静之美。这两句诗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清幽宁静的世界,令人陶醉不已。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莫夹桃花引蜂蝶”一句,表面上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桃花虽美,但它并不能吸引蜜蜂蝴蝶等益虫前来采蜜,因为它们知道这些地方是不宜于居住的。而诗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环境作为隐居之地,正是希望像桃花一样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不要像蜜蜂蝴蝶那样追逐名利、争逐权势。“实成须与凤凰期”一句则是诗人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凤凰一样高贵,成为一代贤臣良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殷切期望。

此诗通过赞美竹子的高洁品质和幽静之美,以及表达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心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文人形象。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和典故,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答案】

译文:

会稽的风土最适宜种植竹子,靠近竹子建造屋子真是奇特。内史府的旧宅经历了几代,这个君子高洁的节操好像当时一样。林中没有暑气游客经常来到,笋子长到邻居家墙头也没人知道。不要去夹桃花引来蜜蜂蝴蝶,一定要成为凤凰才有希望实现。

注释:

①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市境内。②竹相宜:竹子最适宜于种植的地方。③傍:靠近的意思。④趣自奇:情趣非常奇特。⑤内史:官名,汉代太中大夫的简称,掌管秘书奏记。⑥此君:指诗人自己。⑦高节:高尚的节操。⑧林无暑气:指夏天的炎热天气。⑨客频到:游人很多。⑩笋过邻墙:指竹笋长得很高,挡住邻居房子的墙壁。⑪莫夹桃花:不要夹杂在桃花之中。⑫须与凰期:必须像凤凰一样才行。

赏析:

这首七律前半部分写竹堂之景,后半部写竹堂之思,最后四句写竹堂之愿。从景物描写到抒情议论,再到抒写心愿,层层深入。全诗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