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不是不寻仙,俗骨由来欠玉鞭。
待得麻姑重前约,只应瀛海已桑田。
注释:
不与祠岳再呈通判沈侯:不再为蔡京修建祠堂,而是呈献给通判沈侯。
蔡侯不是不寻仙,俗骨由来欠玉鞭:蔡京不是不想寻找仙境,但他的世俗之身缺少像玉鞭那样的神奇力量。
待得麻姑重前约,只应瀛海已桑田:等到麻姑再次履行先前的约定,瀛海已经变成了桑田。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的《水调歌头·赠通判沈君锡》。诗中表达了对蔡京的失望和对沈君锡的期待。
首句“不与祠岳再呈通判沈侯”,表达了作者对蔡京的失望之情。他认为蔡京虽然担任过宰相,但却没有真正的才能,只是通过阿谀奉承来获得权力。因此,他决定不再为蔡京修建祠堂,而是呈献给通判沈君锡。
第二句“蔡侯不是不寻仙,俗骨由来欠玉鞭”,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蔡京的不满。他认为蔡京虽然想要追求仙境,但实际上却是一介俗骨,缺乏真正的实力和才能。因此,他预言蔡京的未来将无法实现他的愿望,反而会落得个一无所有的结局。
第三句“待得麻姑重前约,只应瀛海已桑田”,是对蔡京未来的命运的预言。他认为麻姑会再次履行她与蔡京之前的约定,但那时的瀛海已经变成了桑田,暗示了蔡京的失败和毁灭。
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蔡京的失望和对沈君锡的期待。他通过对蔡京的描述和对未来命运的预言,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