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代韩夫子,频年刺两州。
官崇古常伯,地重汉诸侯。
父老记茂宰,山川皆昔游。
悬知里闾化,不待教条修。
【注释】
寄建宁韩尚书二首:这是一首寄赠诗。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建宁是唐代闽国的都城,唐末为闽、吴所据。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详,作者因避乱逃居建州,所以写寄给韩尚书的诗。韩尚书,名不详。
今代韩夫子:现在这个时代的韩夫子。
频年刺两州:几年来在两个州里担任刺史。
官崇古常伯:官职崇高,相当于古代的三公之一(常伯)
地重汉诸侯:地盘重要,相当于西汉诸侯王。
父老记茂宰:老百姓怀念贤明的县令。
山川皆昔游:山川之间都是过去游玩的地方。
悬知里闾化:知道乡村教化成功。
不待教条修:不需要再讲什么道德规范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人通过与韩尚书的交往,表达了对韩尚书政绩的赞扬和对韩尚书为人的敬慕之情。
第一句,“今代韩夫子”,直书韩尚书的名字,表明诗人称其为“夫子”,尊其官职为“韩夫子”。韩夫子是唐朝后期的名臣韩滉。韩滉曾任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这首诗大约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此时韩滉已故去多年,诗人以“今代”称呼,意在表达对韩尚书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频年刺两州”,说明韩尚书曾在多个州郡任过官,这两句是对韩尚书政治生涯的一个概括。韩尚书的官职虽然不算最高,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
第三句,“官崇古常伯”,这里的“古常伯”是指古代的三公之一,即司空、太尉、司徒。这一句是说韩尚书的官职相当于古代的三公之一。
第四句,“地重汉诸侯”,这里的“汉诸侯”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这一句是说韩尚书的地盘非常重要,地位尊贵,如同西汉时期的诸侯王。
第五句,“父老记茂宰”,意思是当地的老百姓都还记得这位贤明的县令。这里的“茂宰”是指治理地方非常出色的县令。这一句是说韩尚书在当地的政绩非常出色,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评价。
第六句,“山川皆昔游”,意思是那些山川之间都是过去游玩的地方,这一句是说韩尚书治理地方的时间很长,这些地方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第七句,“悬知里闾化”,意思是知道乡村教化成功。这里的“里闾”是指乡村,“化”是指教化。这一句是说韩尚书治理地方时,注重教化,使乡村风气良好。
最后一句,“不待教条修”,意思是不需要再讲什么道德规范了。这里的“教条”是指道德规范,“修”是指修炼、修养。这一句是说韩尚书的政绩已经非常明显,不需要再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了。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赞美韩尚书的政绩和为人,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变迁和人们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