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能听雨眠窗底,忽起看山到水边。
遂性不如冲露鸟,流行何况下江船。
不臻屈子南征地,宁识秦人避世仙。
邂逅相逢又相别,一杯重把定何年。

【注释】

  1. 倦能听雨眠窗底:疲倦了,就靠在窗下听着雨声入眠。
  2. 忽起看山到水边:突然间起床,去看远处的山和江水。
  3. 遂性不如冲露鸟:顺从天性不如那冲向阳光的鸟。
  4. 流行何况下江船:在水流中航行更像那下行的小舟。
  5. 不臻屈子南征地:不能到达屈原被贬谪南行的地方。
  6. 宁识秦人避世仙:哪里认识那些隐居深山的仙人。
  7. 邂逅相逢又相别:偶然相遇又不得不告别。
  8. 一杯重把定何年:再喝上一杯,又不知道是何时。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王赞子襄作题,诗中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自己未来前途的忧虑和感慨。
    首联“倦能听雨眠窗底, 忽起看山到水边。” 描述了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独自在窗下静坐聆听窗外淅沥的雨水声,渐渐进入了梦乡。突然之间,他起身走到窗边,看到外面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心中顿时涌起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通过对比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离别的惋惜之情。
    颔联“遂性不如冲露鸟,流行何况下江船。” 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朋友离去后的生活状态的思考。他认为,虽然自己的性格可能并不符合那些冲向阳光、自由翱翔的鸟儿,也无法像江河中的小舟那样在水流中畅游自如,但他仍希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里通过对比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
    颈联“不臻屈子南征地, 宁识秦人避世仙。” 则表达了诗人对屈原被贬谪、避世生活的深深怀念。他认为,屈原的遭遇让人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他又不禁感叹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认识像屈原这样的隐士实在是太难得了。这里的“屈子”指的是屈原,而“避世仙”则是对隐士的一种尊称。通过这两联的对比,诗人既表达了对屈原伟大精神的敬仰,也反映了自己内心深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邂逅相逢又相别, 一杯重把定何年。” 则是诗人在送别朋友之后,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担忧。他意识到,即使再次相遇,也只能是短暂的重逢,无法长久相伴。因此,他在临别时,再次举起酒杯,想要将这份深情永远定格下来,但却只能无奈地说:“一杯重把定何年?”这里的“一杯重把”,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未来的无奈感慨。通过这一结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使整首诗达到了一个情感的高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