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哀哀叫晚洲,水长山远政悠悠。
凶年未必稻粱足,巧中更防罹缴忧。

注释: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韩偓(835年-923年),字君玉,号东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大中六年,以礼部尚书致仕,居洛阳,与罗隐友善。有《东野集》十卷传世。

首句“孤雁哀哀叫晚洲”,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一只孤雁在晚秋的江面上哀哀地叫着。这里的“孤雁”既指真实的雁群,也暗寓作者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而“哀哀叫”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烘托了诗人的心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次句“水长山远政悠悠”,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这里用“水长山远”来形容国家的局势,暗示着国家的治理已经陷入了困境,难以自拔。同时,“政悠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不安。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句“凶年未必稻粱足”,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这里用“凶年”来形容国家面临的困难,而“稻粱足”则表达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尽管国家面临着困境,但农民的生计却可能受到威胁,因为粮食不足可能导致饥荒的发生。这句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以及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尾句“巧中更防罹缴忧”,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担忧。这里用“巧中”形容诗人的处境,而“罹缴忧”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担忧和不安。尽管诗人身处乱世,但他仍然关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自己的命运会受到牵连。这句诗通过描绘诗人的个人遭遇,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不禁感叹诗人的才情和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