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过辞公,云有湖外役。
迟迟未能去,乃此困艰食。
湖外米虽贱,旱岁贾者多。
贾多米必贵,吾饥其奈何。

【解析】

“忆昨”二句:回忆以前,我经过公府的时候,说有外县的差使。公府,指朝廷。云有湖外役,是说有外县的差使。

“迟迟”二句:迟迟,缓慢,迟疑不决。困艰,艰难困苦。

“贾者”二句:贾者,商人。贾多米必贵,因为贾者多而米价贵,所以粮食一定贵。

【答案】

送赵叔自吏部知福州四首其四

忆昨过辞公,云有湖外役。

迟迟未能去,乃此困艰食。

湖外米虽贱,旱岁贾者多。

贾多米必贵,吾饥其奈何。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友人即将离任到福建任职写的一首送别诗。

第一、二句写友人即将离任到福建任职。“忆昨”二句交代了原因——公府要他去办外县的差事。“公”即“官”。公府,指朝廷。《旧唐书·职官志》说:“凡百司皆以尚书六部诸曹为之长。”可见唐代官府中设官甚多,各司其职。当时,朝官往往兼管地方上的事务。因此诗人说“云有湖外役”,就是说他将要离开京城到外县去办差。“迟迟”二句,写友人在临行时犹豫不定,迟迟不能启程。“迟迟”,迟缓;“未”,没有;“能”,能够。“乃此困艰食”,意思是正因为这样才使他陷入困境,吃不上饱饭。“湖外”,指闽江之南。闽江流域盛产稻麦,是著名的农业区,故称“湖外”。“贾者”,指商人。由于商人多而米价高,所以粮食必然昂贵。这里用一“贵”字,既表现了粮食价格高昂,也暗含了对物价飞涨的忧虑和不满。

第三、四句是说,既然商人多而米价高,那我们就该买些米来吃呀!但为什么又买不起呢?这是因为米价太高,而米又少啊!“贾多米必贵”一句,是全篇议论的开端。“吾饥其奈何”一句,是全篇议论的重点。“饥”是饥饿的意思,“其”是代词,相当于“他”。“奈何”,怎么,怎么办。“饥”字,是诗人内心矛盾感情的集中表现。诗人一方面希望友人能够顺利地完成使命,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因缺粮而无法胜任工作。这种心情的矛盾,正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既然米价贵,我们就应该买米吃呀!然而却买不到。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物价飞涨的原因。诗人通过这两句议论,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讽刺谴责。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