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和气凤城春,正是英豪得志辰。
雨露九重均造化,丹青千字富经纶。
古来将相皆由此,今见诗书不误人。
何处寒乡少年子,绿袍归拜北堂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名为《登第示同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氤氲和气凤城春:这句话描述了京城春天的景象,氤氲(形容烟雾缭绕)和气意味着温暖的气息弥漫在城市之中。凤城是指京城长安,春意盎然。
正是英豪得志辰:这里指的是那些有才能的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即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得志”意味着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或抱负。
雨露九重均造化:雨露象征着恩泽和滋养,九重可能指的是皇帝或者皇权。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的恩泽如同雨水和露水一样普降众生,给予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丹青千字富经纶: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而“经纶”则指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智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丰富的知识与才能,就能够治理好国家。
古来将相皆由此,今见诗书不误人:古代的将相之才都是通过科举等途径获得的,而现在虽然科举制度已废,但诗歌和书籍依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知识的传承对于人才的重要性。
何处寒乡少年子:这句话询问的是远方的寒门子弟,暗示着他们可能出身于贫寒之家,渴望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绿袍归拜北堂亲:绿袍通常与官员的身份相关联,北堂则是家庭中长辈或父母居住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来自寒门的年轻人最终能够穿着绿色的官袍回到家中,成为家庭的骄傲。
译文:
在京城的春风中,氤氲着温暖的空气,正是英才们施展才华的大好时节。雨露滋润着大地,仿佛是上天对人们的恩赐。那些有才能的人,就像是画家笔下的丹青,充满了治国的智慧。历史上的将相之士都是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而现在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诗歌和书籍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那些来自寒门的少年们,总有一天会穿上绿袍,回到父母的怀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京城的春天景象,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代。诗人以科举考试为背景,赞颂了那些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获得成功的人。诗中的“绿袍归拜北堂亲”一句尤其引人注目,它传递出一种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信息。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此外,诗中也流露出对教育的重视,认为诗歌和书籍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今天的教育理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