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桑田未可期,隋河高岸已锄犁。
楼船锦缆知无地,枯柳黄尘但古堤。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律。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汴渠之景,后两句写汴渠之行。首联“东海桑田”,暗喻汴渠,意在说明汴水流经之地的变迁,暗含了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讽刺。颔联“锄犁”二字表明了诗人对于汴渠开通的否定态度。颈联“楼船锦缆”点明了诗人行舟汴渠,尾联“枯柳黄尘”则是诗人所见所感。
【答案】
译文:
汴河的水已经流淌到东海,但那里的陆地还没有变过来。隋朝挖开的河堤,早已被农民耕种。我乘坐着楼船、拉着精美的绳索,却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地方。只见两岸枯枝败叶,黄尘漫天,古旧的堤岸上,只有几棵枯萎的杨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汴渠时所作。汴渠为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是隋炀帝为了巩固政权,炫耀其功绩而修建的。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征发民工十万人,分乘龙舟和其他船只,自扬子津(今江苏扬州市)起运,直达涿郡(今北京西南)。途中沿途所经之地,皆筑城邑以供役夫和商贩,并下令沿途州县贡献奇珍异宝。这既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榨取,也是对人民生命的肆意摧残。诗人对此深表愤慨,借汴渠之游,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开头两句用“桑田”“高岸”比喻汴渠的变迁与隋王朝的兴亡。“东海桑田未可期”一句,是说汴水东流已不可逆转,而隋王朝的灭亡也不可挽回。“隋河高岸已锄犁”,意思是说隋朝的旧地,早已被农民耕种。“高”字既指地势的高峻,又暗示了隋王朝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压榨。
第三句写汴渠的繁忙景象。“楼船锦缆知无地”,意即汴渠上往来如梭的船只,没有一处不是锦帆高张、彩缆飞扬。这一句中,“锦缆”二字极言船只之多,且色彩缤纷,十分壮观;“楼船”则点出船只之华丽,显示了隋炀帝当年巡幸江都时的奢侈豪华。
末句“枯柳黄尘但古堤”则描绘出汴渠岸边的景象。“枯柳”、“黄尘”都是荒凉萧索之象,“古堤”一词更增添了历史沧桑之感。这句是说虽然汴水旁的柳树已经枯死,但是那黄尘依然笼罩着古老的堤岸,可见汴渠的繁荣景象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此句是全诗的警策之笔,深刻地揭示了汴渠之弊害,表现了诗人对隋炀帝修运河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