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风高霜月明,步虚山里步虚声。
罢琴刻烛初长夜,又得人间一梦清。

【注释】

玉虚宫:道教宫观名,在今四川峨眉山。

步虚峰:山名,在玉清宫之西。

天宝三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756),此诗作于天宝四年。

诏建:下令建立。

仙都山:即玉京山,又称华阳山。传说中有仙人居住。

敕书:皇帝的诏书。

【译文】

槛外的风高霜月明,步虚山里步虚声。

停琴刻烛初长夜,又得人间一梦清。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道士在玉虚宫小轩正对着步虚峰时,听到道士云天宝三年有庆云见且山呼万岁始诏建黄帝祠封为仙都山,敕书今亡的事,抒发了诗人对此事的感慨。

首句“槛外风高霜月明”,点出玉虚宫的位置及其环境气氛。槛是门窗的栏杆;风高,指风大,寒气逼人;霜月明,写天气寒冷而月光皎洁,景色清丽。这两句描绘了玉虚宫周围环境的幽冷清丽。次句“步虚声”,写诗人听道士诵《步虚词》的情景。“步虚”是道教中的一种仪式。《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大戒科经》说:“凡斋者先鸣钟磬,然后步虚。”所谓“步虚”,就是登高望远,踏着虚无缥缈的境界前进,以期达到长生不老、成仙的目的。这里用“步虚”二字,既表明了时间是在夜晚,也表现了诗人的心境。“风高”、“霜月”、“步虚声”,三句话,连用三个叠字,渲染了一种肃穆、寂静的气氛,烘托出了诗人的心境,为下面写道士诵经作了烘托和铺垫。

第三句“罢琴刻烛初长夜”,是说夜深人静的时候,道士们停止弹奏乐器,燃起蜡烛,准备进入一种神秘的修炼状态。“初长夜”,说明此时是深夜,正是修炼之时。“罢琴刻烛”与第一句“风高霜月”相照应,都写出了玉虚宫的幽冷清丽的环境气氛。“又得人间一梦清”,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和升华。“又”字表示重复、再次的意思,意思是说:在这漫长的修炼之中,又有了一次梦中仙境的体验。“人间一梦清”一句,不仅写出了道士的修炼之难,还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感叹:人生苦短,如能得道成仙,岂不快哉!

这首诗通过对玉虚宫夜景以及道士修炼情景的描写和抒情,反映了诗人对道教修练的向往及追求。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神仙境界的向往之情,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是一首富有宗教色彩和哲理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