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不堪,弃智杂毒。
赞之不是,厌身桎梏。
一十三处坐道场,二时粥饭何曾足。
日里夜行,投明暗宿。

【注释】

  1. 禅人:禅宗僧人。2. 师真:指达摩的弟子慧可,因受达摩衣钵而得禅宗,被称为“传灯大师”。3. 画:这里指禅宗修行方法,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意思。4. 弃智杂毒:丢弃智慧,掺杂毒害。5. 赞:佛教用语,指赞叹、颂扬之意。6. 不是:指非佛非道。7. 厌身桎梏:厌恶自己的束缚。8. 一十三处坐道场:一十三处,泛指多处。坐道场,指在寺院打坐参禅。9. 二时粥饭何曾足:两个时辰(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的饭量还嫌不够。10. 日里夜行,投明暗宿:白天行走,夜间休息,比喻行踪不定。11. 投明:投光,这里指白天活动。暗:这里指夜晚。12. 投明暗宿:白天活动,夜间休息,比喻行踪不定。
    【赏析】
    此诗为禅宗公案之一,记录了一位禅宗僧侣悟道的过程和心境。这首诗描绘了他放弃世俗的执着,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
    首联:“画出不堪,弃智杂毒。”诗人用“画出不堪”、“弃智杂毒”等词语表达了他对于世俗观念的否定和对真理的追求。他认为,世俗的观念就像是一幅画,虽然美丽却充满了瑕疵和缺陷;而真理则是一片净土,虽然平凡但却纯洁无暇。他决心要舍弃那些世俗的观念,追求那片净土。
    颔联:“赞之不是,厌身桎梏。”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方法的理解。他认为,禅宗修行并非赞美佛法,而是要摆脱那些束缚我们的世俗观念。他厌倦了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生活,渴望自由地追求真理。
    颈联:“一十三处坐道场,二时粥饭何曾足。”描述了他在寺庙中打坐参禅的情景。他每天在不同的时间,坐在不同的场所进行修行,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外在的形式。他更加关注的是内心的修炼和觉悟。
    尾联:“日里夜行,投明暗宿。”描绘了他白天行走,夜间休息的生活状态。他白天行走,是为了寻找真理;夜晚休息,是为了积蓄力量。这种生活状态既符合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描绘这位禅师的生活和心态,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观念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它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追求真理的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纯净和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