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马耳山

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
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
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
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
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
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
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
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
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
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马耳山》是唐代文人萧颖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篇作品:

  1. 作者简介: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唐朝著名文人、名士。萧颖士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曾撰写《萧茂挺集》,并受到门人的广泛赞誉。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游马耳山》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2. 诗词原文

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
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
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
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
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

  1. 诗词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马耳山的自然美景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中“此地隐微径”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何人得长生”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思考。同时,诗句中的“迟回忠孝情”揭示了作者在仕途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最后,“悠然升玉京”则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与抱负。

《游马耳山》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窥探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的窗口。无论是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解,这部作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