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
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
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
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
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
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
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
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
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
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历马耳山时创作的。全诗通过描绘马耳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兹山表东服”,意为这山峰耸立在东方,象征着它的重要地位。接着“远近瞻其名”描述了从远处就能看到它的名字,说明它的名声远播。
第二句“合沓尽溟涨”,描绘了马耳山的雄伟壮观,与大海相连,气势磅礴。这句中“溟涨”指的是大海,用来形容山峰的高大和辽阔。
第三句“浑浑连太清”,形容山峰与天空之间的联系,给人一种神秘而深远的感觉。这里的“太清”是道家用语,指仙境。
第四句“我来疑初伏”,诗人来到这里,产生了疑惑,是否真的到了秋天。这里的“初伏”指的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此时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开始准备迎接冬天的到来。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述马耳山的景色和氛围。如“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等描绘了山水间的清新、宁静和柔美。这些诗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叹。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总结,表达了他的隐居之志。如“高深变气候”中的“高深”指的是山势高峻,“变气候”表示山的气象变化多端。“俯仰暮天晴”中的“俯仰”指低头和抬头,“暮天晴”意味着夕阳西下时的晴朗天气。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马耳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