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玉山观禅师兰若

玉山宴坐移年月,锡杖承恩诣丹阙。
先朝亲与会龙华,紫禁鸣钟白日斜。
宫女焚香把经卷,天人就席礼袈裟。
禅床久卧虎溪水,兰若初开凤城里。
不出嚣尘见远公,道成何必青莲宫。
朝持药钵千家近,暮倚绳床一室空。
掖垣挥翰君称美,远客陪游问真理。
薄宦深知误此心,回心愿学雷居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玉山观禅师兰若》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访玉山观,与禅师交流、学习佛法的场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原文
  • 玉山宴坐移年月,锡杖承恩诣丹阙。
  • 先朝亲与会龙华,紫禁鸣钟白日斜。
  • 宫女焚香把经卷,天人就席礼袈裟。
  • 禅床久卧虎溪水,兰若初开凤城里。
  • 不出嚣尘见远公,道成何必青莲宫。
  • 朝持药钵去归路,日落江村闻梵音。
  1. 译文
  • “在玉山宴坐多年,手持锡杖前往朝圣。
  • 曾经在朝廷亲眼见过会龙华的祥瑞,紫禁城的鸣钟伴随着夕阳西下。
  • 宫女们焚香献经,天人也恭敬地围坐在佛像旁边。
  • 禅床静卧在虎溪边,新的法堂初现于京城之内。
  • 无需出尘世就能见到高僧如远公,修行成道不必再去青莲宫。
  • 早晨持药钵离开时,夕阳已落在江村,只听见梵音回荡。”
  1. 注释
  • 这首诗是韩翃的作品,描写了他在参访玉山观时与禅师的交流和学习过程。
  • 诗中的“玉山”指的是佛教中的修行之地,而“兰若”则是佛教中的寺院。
  • “锡杖”是僧人行走时使用的念珠,象征着修行者的精神寄托。
  • “朝”、“暮”在这里分别指白天和夜晚,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及其对修行者的影响。
  • “紫禁”,即紫禁城,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权威和神圣。
  • “天人”,是指天上的神仙或者修行者,他们在诗中被描绘为虔诚的听众。
  • “远公”,指的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高僧慧远,他的事迹在这首诗中被提及,以表达对修行境界的向往。
  • “青莲宫”,指的是道教中的仙境,与佛教的修行场所相对应。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玉山观的所见所感以及与禅师的交流经历。
  • 诗人通过对玉山观的描述,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玉山”“紫禁”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内涵的象征物。
  • 通过对比不同宗教场所的庄严与静谧,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之情。
  • 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意义。
  •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 文化价值:探讨《题玉山观禅师兰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韩翃的《题玉山观禅师兰若》不仅是一首描绘诗人参访寺庙、与高僧交流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氛围,也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