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

忆昔为儿逐我兄,曾抛竹马拜先生。
书斋已换当时主,诗壁空题故友名。
岂是争权留怨敌,可怜当路尽公卿。
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是唐代诗人颜萱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该诗通过回忆往昔在张祜处士故居的经历以及当前故居的凄凉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往日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下是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忆昔为儿逐我兄,曾抛竹马拜先生。书斋已换当时主,诗壁空题故友名。岂是争权留怨敌,可怜当路尽公卿。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

  2. 诗歌背景:该诗作于唐朝,诗人颜萱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张祜处士昔日居所的记忆,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感慨。

  3. 情感表达:通过对故居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朋友的深情记忆。诗中“柴扉草屋无人问”一句,反映了作者对过去亲密关系的怀念和对现代社会冷漠态度的不满。

  4.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历史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感世界。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昔日辉煌与今日荒凉形成鲜明对照,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沧桑巨变。

《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友情及历史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