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为儿逐我兄,曾抛竹马拜先生。
书斋已换当时主,诗壁空题故友名。
岂是争权留怨敌,可怜当路尽公卿。
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通读全诗,逐联做具体分析,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加以理解,最后把握诗歌主旨即可。“忆昔为儿逐我兄”“书斋已换当时主”两句,回忆自己少年时期与张祜的友谊。“竹马”“拜先生”是童年的嬉戏,而“争权”则是成人后的事了。“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两句,写诗人隐居田园,不问世事。
【答案】
注释:
①张祜: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画家,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②故里:家乡。③当路:指当朝执政的官员。④地征:土地赋税。⑤柴扉:用树枝做的门。⑥句:用“空”修饰动词或形容词。⑦岂:疑问词。⑧公卿:古指高级官员,即贵族。⑨责:索要。⑩荒田:荒芜的田地。⑩责地征:征收地租。
译文:
想起昔日在张祜处士的丹阳旧居玩耍的情景,那时我们两个小孩互相追逐,曾一起丢下竹马去拜见先生;如今书房已经换成了当年先生居住的主人,而那些诗壁上面却空无一人地刻着故友的名字。难道是我为了争夺权力而留下仇敌了吗?可怜那些当朝执政者都是些尽职尽责的大臣。柴扉草屋没有人来问,我依然还到那一片荒芜的农田中收取地税。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作者追述了自己与友人张祜之间曾经的交往以及自己后来辞官归隐的经历。
首联写自己年轻时和张祜的亲密友情。诗人回忆自己小时候,和张祜一同追逐嬉闹,曾一起扔下竹马去向先生请教学问。
颔联写自己长大后,因为政治原因离开朝廷,隐居到张祜的故乡,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书房也换成了当年先生居住的主人。
颈联写诗人晚年退归田园之后,过着清贫生活,但仍然关心国事,不与那些当朝执政大臣计较,他们都是尽职尽责的大臣。
尾联写诗人晚年虽然退隐山林,但仍然关注国家大事,仍然关心着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