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观宴饯崔十七叔判官赴义武幕兼呈书记萧校书

炎光三伏昼,洞府宜幽步。
宿雨润芝田,鲜风摇桂树。
阴阴台殿敞,靡靡轩车驻。
晚酌临水清,晨装出关路。
偏荣本郡辟,倍感元臣遇。
记室有门人,因君达书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华观宴饯崔十七叔判官赴义武幕兼呈书记萧校书》是唐代诗人权德舆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郡卓资县人。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礼学家,与刘禹锡并称“刘权”,与白居易、元稹齐名,被誉为“文章四友”。他的诗歌以雄浑大气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其诗作广泛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
    炎光三伏昼,洞府宜幽步。
    宿雨润芝田,鲜风摇桂树。
    阴阴台殿敞,靡靡轩车驻。
    晚酌临水清,晨装出关路。
    偏荣本郡辟,

  2. 作品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炎光三伏昼,洞府宜幽步”描绘了夏日炎热的中午时分,人们纷纷走进凉爽的洞府避暑。而“宿雨润芝田,鲜风摇桂树”则展现了夜晚细雨滋润田野和早晨新鲜空气吹拂的景象,形成了一个静谧和谐的自然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的“晚酌临水清,晨装出关路”表达了主人在宴会后准备出行的心情,体现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判官的关心和不舍。
  •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官员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九华观宴饯崔十七叔判官赴义武幕兼呈书记萧校书》不仅是一首诗篇,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