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

响深涧,思啼猿。闇入蘋洲暖,轻随柳陌暄。澹荡乍飘云影,芳菲遍满花源。
寂寞春江别君处,和烟带雨送征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暄字)》是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送别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与不舍。以下是对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权德舆,字载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大臣。他出生于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的文学成就颇丰,曾担任太常博士、左补阙等职,并在唐宪宗时期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 创作时间:该诗作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可推测为诗人在任太常博士期间所作。
  1. 诗歌原文
  • 响深涧,思啼猿。
  • 闇入蘋洲暖,轻随柳陌暄。
  • 澹荡乍飘云影,芳菲遍满花源。
  1. 诗意解析
  • 意境描写:诗中“响深涧,思啼猿”开篇就营造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自然氛围,让人仿佛能听到涧水的回声,感受到猿猴的悲鸣。这两句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 环境描绘:接下来的“闇入蘋洲暖,轻随柳陌暄”则细腻地描绘了春日里的景象。诗人似乎置身于一片暖意融融的苹洲之上,轻风吹拂着柳树的枝头,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 情感表达:“澹荡乍飘云影,芳菲遍满花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牵挂和期待。诗中的“澹荡”形容云彩飘动的样子,而“芳菲”则指代了春天的气息和花朵的芬芳。这种描绘不仅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也暗喻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美好祝愿。
  1. 艺术特色
  • 形象鲜明:全诗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描写,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诸多优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韵律感。
  • 情感深沉: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1. 文化价值
  • 传承价值:权德舆的这首《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的宝贵资料。
  • 审美价值:从美学角度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唐代文人雅集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一。

权德舆的《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也使其成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