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雨夕

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
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
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秋雨夕》是唐朝文学家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早秋雨夕》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细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顾非熊,顾况之子,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少时聪明卓异,一览成诵,性格滑稽好辩,常凌轹气焰子弟,被排挤者纷然,困举场30年。工于吟咏,与姚合、贾岛、王建、朱庆余、雍陶、马戴等名流交往唱和,扬誉远近。
  1. 原文节选
    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
    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
    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2. 作品赏析

  • 《早秋雨夕》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自然乃至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诗中“贫居常寂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清冷;“黄叶如霜后”则描绘了秋天特有的萧瑟景象;“清风似水边”则以水的意象衬托了秋风的清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境的宁静;“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通过夜晚的寂静来反衬内心的寂寥。
  1. 写作背景
  • 《早秋雨夕》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顾非熊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风鼎盛的时代。他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不仅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诗歌流派和艺术形式。因此,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也有个人情感和时代特色的融合。
  1. 文学价值
  • 《早秋雨夕》不仅是顾非熊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

《早秋雨夕》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的唐诗作品,它不仅体现了顾非熊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读者而言,学习和欣赏这首诗,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