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夏秋二曲

相持薄罗扇,绿树听鸣蜩。
君筵呈妙舞,香汗湿鲛绡。
银床梧叶下,便觉漏声长。
露砌蛩吟切,那怜白苎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子夜夏秋二曲》是唐朝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夏秋之夜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象和人们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子夜夏秋二曲》的作者是顾非熊,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与姚合、贾岛、王建等名流交往甚密。顾非熊少时聪颖过人,能诵诗千篇,性格滑稽好辩,常与人争论不休。尽管他因直言不讳曾遭排斥,但最终因其才华被唐宣宗大中年间重用,官至盱眙尉。后不知所终。
  2. 原文内容:《子夜夏秋二曲》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相持薄罗扇,绿树听鸣蜩”,描写了夏日夜晚,人们手持薄罗扇乘凉,听着树上蝉鸣声的意境。其二则是“银床梧叶下,便觉漏声长”,描绘了在月光下,梧桐叶下的清凉感受以及深夜渐长的滴漏声,让人感到宁静与孤寂。这两首诗共同构建了一种既繁华又静寂的夏秋之夜的氛围。
  3. 文学价值:《子夜夏秋二曲》作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述和深情的情感抒发,展示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美与心灵平静的生活态度。同时,顾非熊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吸引了后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夜夏秋二曲》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承载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夏夜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顾非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不仅是唐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

《子夜夏秋二曲》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