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由文学家张说所作,该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下是关于张说的《和尹从事懋泛洞庭》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他早年参加制科考试,成为策论第一人,并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政治立场问题,张说被贬至边疆,后返回朝廷,历任多个要职,最终拜相。公元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姚崇任宰相,张说因与姚崇有矛盾,被罢为相州刺史,不久又贬为岳州刺史。这首诗就是在这段失意时期写下的。

  2. 创作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张说常郁郁不乐,他曾写道:“石木无生意,寒云若死灰”、“谁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尽管如此,他在这首诗中唱出了开朗乐观的调子,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全诗四句二十八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3. 艺术特色:《和尹从事懋泛洞庭》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首句“平湖一望上连天”便勾勒出一个无边无际的湖面,仿佛能与碧空相接。“林景千寻下洞泉”则形容山色层叠,如仙境一般。而末句“疑是乘舟到日边”,则巧妙地运用伊尹梦乘舟过日边的典故,既抒发了诗人对未来光明前景的憧憬,也体现了他对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通过对《和尹从事懋泛洞庭》的赏析,不难发现张说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丰富的成就,更在个人命运的波折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此诗不仅是张说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其在人生低谷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唐代诗歌的魅力,更能深入理解诗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