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全诗如下: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注释:

  •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这是一首和尹某一同游览洞庭湖的诗作。“和尹从事”指的是作者与尹某(可能是同事或友人)一起进行某种活动或出游。“懋泛洞庭”则是描述两人共同游览洞庭湖的场景。
  • 平湖一望上连天:湖水平静如镜,一眼望去,天空映入湖中,仿佛连在一起。这里用“一望”来形容视野广阔,强调了湖水的宁静和辽阔。
  • 林景千寻下洞泉:周围树木茂密,景色优美。其中“千寻”形容树林高大挺拔,“下洞泉”则指湖水深处有清澈的泉眼,为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忽惊水上光华满:突然之间,湖面上泛起了一层薄薄的光芒,令人惊喜万分。这里的“光华满”形象地描绘了湖面反射阳光的样子,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 疑是乘舟到日边:由于湖面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至于让人误以为是在乘坐船前往太阳所在的地方。这种夸张的表达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湖光山色的壮丽。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赞美之情的抒发。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湖光山色的独特魅力。首联“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湖面的宁静、宽广与山林的美丽,展现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颔联“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则通过光影的变化和错觉的创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氛围。这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让诗歌更加引人入胜,也体现了苏轼在艺术表现上的高超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