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悠悠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人生哲理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背景:《古悠悠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艺术特色:此诗以昼夜之道,生死之说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同时,诗中巧妙地运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现了诗人对秦皇汉武及当朝时弊的批判与讽刺。
  3. 文学价值:李贺的这首《古悠悠行》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唐代“诗鬼”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对生命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新颖的题材、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度反思,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4. 文化意义:在唐代,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李贺通过《古悠悠行》等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态度。

《古悠悠行》不仅是李贺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

赏析

《昌谷集注》:《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则宪宗之妄求长生,由不明始终昼夜之理也。日月递更,流风不异,古今岂有尽期耶?陵谷之变,是即消长之常。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足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谁谓长生真可致乎?

《李长吉歌诗汇解》:昼夜循环,无有穷尽。以千岁之久,而达人观之,一如风飘之疾速。海沙之细,经历多年长大成石;秦王造桥之处,又见群鱼吹沫其间。桑田沧海,洵有之矣。汉武所立铜柱,原以为长生之计。今年远代更,铜柱亦销灭不存。夫以武帝之雄才大略,欲求长生于世间尚不可得,况他人乎?此诗盖以讽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