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苦笋帖
译文
苦笋和茗茶两种物品异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
介绍
《苦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作品,其书法艺术风格以狂草见长,体现了茶与禅之间的深厚缘分。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苦笋帖》:
- 作者简介
- 怀素生平:怀素,俗姓钱,生于737年,卒于799年,字藏真,为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自幼出家为僧,在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并以“狂草”名世。
- 作品成就:怀素以其精湛的草书技艺闻名,尤以狂草著称,其书法笔法瘦劲,线条飞动,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草书不仅展示了个人艺术才华,也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书法特点
- 草书风格:怀素的草书以狂放不羁、气势磅礴著称,他的书法运笔如行云施雨、走蛇舞龙,字形结构舒畅且富有动感。他的草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直接触动观者的内心情感。
- 墨彩鉴赏:释怀素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苦笋帖》,墨迹清晰,色泽鲜亮,充分展现了唐代书法的艺术魅力。该作品中的文字虽简,却字字珠玑,神采焕发,充分表达了怀素的草书艺术特点。
- 文化意义
- 茶禅一味:《苦笋帖》不仅是一份书法作品,更是茶与禅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书法,怀素传达了茶与禅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 历史价值:此作品被多次著录于各类重要书画集之中,如《大观帖》、《三希堂续帖》以及《诒晋斋帖》,这些著录反映了《苦笋帖》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苦笋帖》不仅是一幅书法杰作,也是中国茶文化与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相融合的见证。通过对这幅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与禅的关系,以及怀素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独特贡献。
注解
苦笋是一种蔬菜。古时湘一带多有发展。笋肉色白,一样寻常做法为炒、拌、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感与喝茶很相似)。宋代黄庭坚的行楷书墨迹《苦笋赋》,有“余酷嗜苦笋”、“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句。黄庭坚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笋萌于土中,才一寸许,味如蜜蔗,而春则不食”。
关于僧禅与茶笋,苏轼有诗云“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赏析
项元汴跋《苦笋帖》云:“余仅得宋秘府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蕴真于草、含巧于朴、露筋于骨,观其以怀素称名,藏真为号,无不心会神解。若徒视形体,以点划求之,岂能窥其精妙,升堂入室?学者必以余言维则,庶乎得其门矣。此书世之希有者,可不宝之,墨林项元汴敬题。”(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2页)。
清代永瑆题《苦笋帖》:“千年《苦笋帖》,草法见藏真。食肉全无相,参禅有后人。平原论钗股,长史脱冠巾。遗迹俱寥貌,唯斯独传神。”
徐邦达评《苦笋帖》:“草中带行,用笔圆浑精劲,细箸入骨而不枯硬;结构谨严不作狂态,出于右军而加以变化,自成一家;其中如‘常佳’等字还能看到一些王氏法度。生平所见怀素书,断以此卷为真迹无疑。”(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3页)
朱关田评价怀素《苦笋帖》、《食鱼帖》等墨迹诸种,“堪近禅心,不愧为其晚期书法之代表作”(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三章第三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