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别山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介绍
《别山僧》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别山僧》这首诗通过对山水间风景以及山僧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并表达了诗人对山僧倾心仰慕的情感。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 诗歌背景:《别山僧》创作于唐代,属于李白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在与山僧交往中,李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山僧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 诗意内容:诗中的开篇即描绘了山僧飘忽不定的行踪,通过描述山僧泛舟水中之月、夜晚露宿泾溪、平明又飞杖云外山巅等场景,生动展示了山僧的自由洒脱和雄姿英发的形象。
- 艺术特色:《别山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对自然景物和山僧生活的细腻描写,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诗不仅展现了山僧的高远志向和潇洒风度,还通过对比大千世界,突出了山僧的独特魅力和精神追求。
《别山僧》不仅是李白作品中的佳作,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难得的精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首诗,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感受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注解
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禅仗。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