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三首 其二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
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
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
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这是唐代初年的一首五言诗《在边三首 其二》,出自隋末唐初的王绩之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接下来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1. 作者简介
  • 王绩(589年—644年),字无功,一字无功子,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王绩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1. 诗歌原文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

  2. 诗歌赏析

  • 羁旅与思归:首句“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身处异域他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 历史典故的运用:第二句“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则引用了汉朝的历史人物,苏武和李陵的故事,象征着坚韧不拔和忠贞不渝的品质。
  • 地理环境的描绘:“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通过对比北方沙漠的荒凉与南方山岭的峻峭,形象地勾勒出了边疆的壮阔景色。
  • 长安的向往:“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怀念,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国。

《在边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初期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