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
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
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
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
【注释】在边三首:指汉魏之际的诗人曹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被徙封陈王时写的《杂诗》三首组诗。羁旅:寄居异乡作客。滞:滞留。胡中:指塞外边境。思归:怀念家乡。道路穷:路难走、行路艰难。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苏武是汉朝使臣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不屈,后持节返回汉朝;李陵是汉武帝时将军,因与匈奴单于战死,其子李绪也投降匈奴,后为匈奴所执。二句谓自己虽身处异土,但仍坚守节操。漠平:指漠北无草木。关南:指函谷关以南,这里代长安,即洛阳。迥有风:形容关南地势高,气候寒冷。长安:古都名,今西安。知远近:知道离家的远近。灞池:地名,在今陕西长安西南。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全诗以抒情为主,语言凝练含蓄,感情真挚动人。
“羁旅滞胡中”,开篇点题,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在建安十二年(207)因触怒曹操而谪贬到陈郡(今河南淮阳),被迫远离家乡,流落塞外边疆。“思归道路穷”,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忧虑。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加上边地生活艰苦,所以诗人只能滞留异域,无法回家。“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诗人虽然身在他乡,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气节,就像苏武一样,即使身处异域也要忠于国家,像李陵一样,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
接下来两句诗“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描绘了边塞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漠平”是指漠北平原上没有树木,象征着边塞的贫瘠和荒凉。“关南”则是指函谷关以南的地方,这里代指长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长安知远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在位置的不确定感,既想家又不想家,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徒想灞池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哀。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两句“徒想灞池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哀。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助。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边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