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秋未归,萧索意多违。
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
穹庐还作室,短褐更为衣。
自怜书信断,空瞻鸿雁飞。

【注释】边:这里指塞北;穹庐:蒙古族的毡帐。

【赏析】《边三首》是诗人于天宝六年(747)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时所作。诗分三首,每首都写自己身临塞外,远离故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首句“客行秋未归”,点明题目“边三首”中的“边”;“萧索”二字概括了作者此时的心情,表达了思乡之情;“意多违”则写出了因“萧索”而感到“违心”。

第二句“雁门霜雪苦”,雁门是当时北方的一个要塞;“霜雪”写出了塞外的严寒;“苦”字表明作者对这种艰苦生活的厌恶;“龙城冠盖稀”,龙城的代称,指幽州;“冠盖”指达官贵人的车马;“稀”表明幽州一带荒凉冷落的景象;“还作室”,指在简陋的居所中重新安顿下来;“为衣”,指以粗布短衣御寒。

第三句“自怜书信断”,说明书信断绝,不能与家人联系;“空瞻鸿雁飞”,仰望天空,只见鸿雁飞翔。鸿雁本是一种候鸟,秋天南飞冬春北返,这里比喻自己只能遥望而不能回家。

第四句“穹庐还作室”,“穹庐”即毡帐,是游牧民族居住的一种帐篷;“还作室”即指在简陋的居所中重新安顿下来;“短褐更为衣”,用粗糙的短衣代替原来穿的皮裘。

第五句“自怜书信断”,说明书信断绝,不能与家人联系;“空瞻鸿雁飞”,仰望天空,只见鸿雁飞翔。鸿雁本是一种候鸟,秋天南飞冬春北返,这里比喻自己只能遥望而不能回家。

这首诗反映了盛唐时期西北边疆地区的生活情况以及战争带来的苦难。诗人虽然身处塞外,但并不沉溺于边荒之地,而是关心国家大事,渴望建功立业。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盛唐诗歌的时代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