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六十七

不见念佛声,满街闻哭响。
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
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
早死无差科,不愁怕里长。
行人展脚卧,永绝呼徵防。
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六十七》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俗世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超然态度。下面是作品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梵志(678年—766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根据其诗作风格可推测其为一位具有禅宗倾向的隐士。他的作品以其直率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苦难。
  • 在唐代诗歌中,王梵志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他的诗作多以佛教思想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以及对道德和精神自由的渴望。
  1. 诗句原文
  • 一生不作罪,又复非修福。腾腾处俗间,游游觅衣食。衣食才以足,不事凡荣饰。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
  • 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
  • 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早死无差科,不愁怕里长。行人展脚卧,永绝呼征防。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
  • 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
  1. 诗意解析
  • “一生不作罪,又复非修福。”这一句反映出王梵志对于世俗罪恶和宗教修行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应摒弃追求世俗之福的行为,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觉悟和对佛法的理解。
  • “衣食才以足”表明了王梵志对于物质欲望的淡泊,他认为只要衣食无忧,便可以远离尘世的纷争和烦恼。
  • “不事凡荣饰”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脱,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 “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这句话体现了王梵志对于佛法的信仰,他认为只要内心达到如佛的境界,就无需再拘泥于世俗的轮回。
  • “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这两句描绘了生死观念的转变,生前可能追求安逸的生活,但死后却嫌弃尸体带来的麻烦。
  • “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这句诗表达了王梵志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认为如果生命有限,那么长久地停留于世间是没有意义的。

王梵志的《回波乐 其六十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个人哲学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