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八十

父母怜男女,保爱掌中珠。
亦死手遮面,将衣即覆头。
死朴哭真鬼,连夜不知休。
天明奈何送,埋著棘嵩丘。
耶娘肠寸断,曾祖共悲愁。
独守丘荒界,不知春夏秋冬。
但知坟下睡,万事不能忧。
寒食墓边哭,却被鬼耶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其八十》是一首唐代的俗曲,属于酒筵上的著辞形式。这首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观和亲情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唐代社会文化的多面性和深邃性。下面将围绕这首诗作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
  • 王梵志生平:王梵志(约682年-746年)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以讽刺世态、抨击时弊而知名。他的作品风格直白而犀利,常常通过寓言和比喻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在文学上,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赋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王梵志的诗歌自然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作品内容解析
  • 生死观的反思:《回波乐》的开篇即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父母怜男女,保爱掌中珠”,这里通过父母的爱护和保护,比喻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同时也暗示了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这种对生死主题的探讨,反映了唐代社会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 亲情的表达:“亦死手遮面,将衣即覆头”两句,描绘了一幅亲人之间相互依偎的场景,尽管面临死亡的痛苦,但亲情的力量让人暂时忘却恐惧,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这种描写体现了唐代人对于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 死亡后的状态:”死朴哭真鬼,连夜不知休”进一步展现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情感状态。在这里,”死朴”可能指的是葬礼仪式中的哀伤和庄严,”真鬼”则可能是对亡者的悼念。夜晚的哭泣和无尽的思念,表现了生者对死者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反映时代精神:从《回波乐》可以看出,唐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通过对生死、亲情等主题的深入挖掘,诗歌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态度和生活哲学。
  • 影响后世文人:王梵志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他的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曾受其启发,创作出更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佳作。

《回波乐》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种体现,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心态的生动写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生命、亲情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