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八十五

今得入新年,合家蒙喜庆。
人人皆发愿,远离时气病。
岁日食他肉,肉是他家命。
今朝入新年,昨暮煞他命。
论时大罪过,食肉身招病。
一则自短命,二则还他命。
负债早还却,门前无喧竞。
怨怨来相雠,何时解适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梵志的《回波乐 其八十五》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时间以及内心状态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梦游万里自然,
    父母是怨家。
    生一五逆子,
    养大成人,
    元来不得使。
    身役不肯料,
    逃走皆家里。
    阿耶替役身,
    阿娘气病死。
    腹中怀恶来,
    自生煞人子。
    此是前生恶,故故来相值。
    虫蛇来报恩,人子合如此。
    前怨续后怨,何时逍祖唯。

  2. 诗歌解析

  • 首句“梦游万里自然”,描绘了一幅梦中行万里路,遍览自然风光的画面,暗示人在梦中可以自由飞翔,不受现实束缚。
  • “父母是怨家”反映了家庭内部的不和谐关系,可能暗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或家庭纠纷。
  • “生一五逆子,养大成人”可能指作者经历了某种不幸的家庭事件,但最终能够成长并自立,这体现了作者的坚韧和勇气。
  • “元来不得使”表达了对命运不公和无力改变的无奈感,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 “身役不肯料”反映了作者对于被迫承担家庭责任的不满和反抗,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 “逃走皆家里”可能指的是家中发生了一些紧急情况,需要作者回家处理,这种突然的责任转移让他感到压力和不安。
  • “阿耶替役身,阿娘气病死”揭示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和悲剧性的家庭事件。
  • “腹中怀恶来,自生煞人子”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念,即个人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恶果,这种思想可能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败坏行为的谴责。
  • “此是前生恶,故故来相值”意味着前世的行为将导致今生的相遇,这是对因果报应的一种信仰。
  1. 诗歌主题
  • 生命与宿命:通过对家庭的不幸描述,反映出生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挫折,同时也探讨了宿命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 家庭与社会:诗歌通过描绘家庭内部的纷争和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 内心状态与情感表达: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梦游万里自然”、“父母是怨家”、“五逆子”等,这些意象既富有象征意义,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简练:诗歌采用了朴素而有力的语言,避免了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描述,使得诗意更加鲜明、易懂。
  • 情感真挚:诗歌情感真挚,直抒胸臆,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1. 文化背景
  • 佛教思想的影响:王梵志的诗歌中融入了许多佛教思想和观念,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民间流传与接受度:王梵志的诗歌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他的作品成为了唐末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
  • 倡导佛教教义:王梵志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宣扬了佛教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持。
  • 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王梵志的诗歌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方式,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王梵志的《回波乐 其八十五》不仅作为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的人生指南。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现象,引导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寻找希望,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信念。这首诗不仅是王梵志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