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八十九

身是上阵兵,把刀被煞死。
你若不煞我,我还煞却你。
两既忽相逢,终须一个死。
死亦不须忧,生亦不须喜。
须入涅盘城,速离五浊地。
天心遣我生,地母收我子。
生死不由我,我是长流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八十九》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生死观,即生死并非我们所能控制的。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王梵志,唐朝诗人,生活在唐玄宗时期。他的作品以其直率的笔触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露社会现象和时政弊端。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2. 诗歌原文:身是上阵兵,把刀被煞死。你若不煞我,我还煞却你。两既忽相逢,终须一个死。死亦不须忧,生亦不须喜。须入涅盘城,速离五浊地 。

  3. 诗意解析: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淡然态度,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不可改变。诗人将自己比作战场上的士兵,用刀自刎而死,但若对方不杀自己,自己也会对对方造成致命伤害。这种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然而,无论生死如何轮回,诗人都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因生死而喜或悲。最后,诗人提出要进入涅槃之城,远离五浊之地,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4. 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诗人都以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王梵志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王梵志的《回波乐 其八十九》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唐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同时也能体会到王梵志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