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九十一

兀兀自免身,拟觅妻儿好。
切迎打脊使,穷汉每文□。
枉法剥众生,财是人髓脑。
报绝还他债,家家惣须到。
智者星星行,愚人自缠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九十一》并非王梵志的作品,实际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另一首诗《回波乐(其五十)》。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作者、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回波乐(其五十)》是王梵志的另一首著名作品,与《回波乐 其九十一》属于同一诗集中。王梵志,字梵天,约活动于唐代初期,卫州黎阳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僧,幼时家境殷实,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时期,家业败落,皈依佛教,晚年生活凄凉,享年逾七十。王梵志的诗歌语言浅近易懂,风格朴实无华,对世态人情多有讽刺和揶揄。他的作品在当时民间流传颇广,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中主题:《回波乐(其五十)》通过对比福门不肯修和福失竞奔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福气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无知。特别是“身是上阵兵,把刀被煞死。你若不煞我,我还煞却你”这几句,形象地表达了人在面对诱惑和欲望时,往往因为贪心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3. 文学价值:《回波乐(其五十)》在文学价值方面同样不可小觑。它不仅是唐代白话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的宝贵资料。同时,该诗的艺术成就也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上。

《回波乐(其五十)》作为王梵志的另一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