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九十八

夫妻拟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个,小弱未中使。
衣破无人缝,小者肚露地。
更娶阿娘来,不肯缝补你。
入户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斗遣啾唧,阿娘嗔儿子。
家内既不和,灵神不欢喜。
后母即后翁,故故来相值。
□□□□□,故来寻常事。
欲得家里知,孤养小儿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其九十八是《全唐诗》中的一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家庭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和批判态度。下面将介绍此诗的内容:

  1. 诗篇内容概述
  • 家庭关系的矛盾:诗中描述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妻子在世时与丈夫共同生活,然而一旦妻子离世,丈夫便开始忽视家庭的责任,不再参与家庭生活。
  • 子女的依赖:诗中提到家中有五六个子女,但孩子们都很小,需要父母照顾,但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抚养。
  • 家庭成员的态度:家中的老人们不愿意插手家务事,而年轻的一代也不愿意学习如何管理家庭。
  1. 社会背景分析
  • 社会动荡的影响:诗中的描写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和亲情疏远的现象。
  • 贫富差距的现实:通过对家庭状况的描述,可能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问题,即富人可以养儿防老,而穷人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1. 文学价值探讨
  • 语言风格:《回波乐 其九十八》的语言简洁直接,反映了王梵志作为诗人的语言风格,他的诗歌多采用直白的表达方式,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主题深度:这首诗不仅是对家庭关系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显示了王梵志作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1. 历史和文化意义
  • 反映唐代社会现实: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如家庭结构的松散、子女教育的缺失等。
  • 文化传承的作用:王梵志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王梵志的《回波乐 其九十八》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复杂面貌,而且其深刻的社会批评和人文关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