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晓角

十年抛故国,五夜在边城。
月照沙千里,风吹角一声。
清音飘远戍,残韵落荒营。
背雪征鸿报,眠霜老鹤惊。
李陵应下泪,蔡琰岂胜情。
直是吴儿听,乡关梦不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边城晓角》是唐代诗人王棨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1. 诗歌原文
  • 开篇立意:“十年抛故国,五夜在边城。” 这句诗描绘了主人公远离家乡、长期驻守边疆的孤独与艰辛,通过对比“十年”与“五夜”来强调时间之长和生活之苦。
  • 描写自然:“月照沙千里,风吹角一声。”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如“月照沙千里”表现了边疆夜晚的宁静美,而“风吹角一声”则增添了战争氛围的紧张感。
  • 情感抒发:“清音飘远戍,残韵落荒营。” 这里通过“清音”和“残韵”传达了战士们的坚守和哀愁,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文情怀:“背雪征鸿报,眠霜老鹤惊。” 描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寂寞,以及自然界生物对这种环境的敏感性,如老鹤被寒霜惊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边城晓角》创作于唐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变革,诗人王棨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的感慨及对和平的向往。
  • 文学风格:王棨作为进士出身,曾担任多个官职,他的诗歌既有政治抒情的色彩,也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艺术特点
  • 意象选择: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月照沙千里”、“风声角一声”,这些形象的选取不仅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 语言风格:王棨的用词精准而富有力度,如“清音”、“残韵”等词汇的使用,既描绘了声音的美,也暗示了声音背后的悲凉和无奈,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表达。
  1. 社会影响
  • 文人雅集:在唐代,此类题材的作品常见于文人雅集之中,成为讨论国家大事和个人感慨的一个话题,有助于文人之间思想交流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 教育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边城晓角》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

王棨的《边城晓角》不仅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