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贱相长育,未曾为远游。
谁不重欢爱,晨昏阙珍羞。
出门念衣单,草木当穷秋。
非疾有忧叹,实为人子尤。
世情本难合,对面隔山丘。
况复干戈地,儒夫何所投。
与尔俱长成,尚为沟壑忧。
岂非轻岁月,少小不勤修。
从今解思量,勉力谋善猷。
但得成尔身,衣食宁我求。
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
岁暮当归来,慎莫怀远游。
留别舍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舍弟》是唐朝诗人王建所作,表达了强烈的兄弟情谊和对远游生活的不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孤贱相长育,未曾为远游。谁不重欢爱,晨昏阙珍羞。
出门念衣单,草木当穷秋。非疾有忧叹,实为人子尤。
世情本难合,对面隔山丘。况复干戈地,懦夫何所投。与尔俱长成,尚为沟壑忧。岂非轻岁月,少小不勤修。从今解思量,勉力谋善猷。但得成尔身,衣食宁我求。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岁暮当归来,慎莫怀远游。诗歌赏析:
- 兄弟情谊深厚:《留别舍弟》通过“孤贱相长育”等句子,描绘了作者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兄弟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成长,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 对远方游历的感慨:诗中多次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游历生活的态度和感受。如“谁不重欢爱,晨昏阙珍羞”反映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而“与尔俱长成,尚为沟壑忧”则展现了诗人对于弟弟前途的忧虑和担忧。
- 对现实的无奈:“世情本难合,对面隔山丘。况复干戈地,懦夫何所投”这些诗句揭示了当时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现实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困境与无奈。
- 勉励与期待:在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关怀的同时,诗人也鼓励弟弟要努力奋发,追求美好未来。如“从今解思量,勉力谋善猷”,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期望和鼓励。
- 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最后两句“但得成尔身,衣食宁我求。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更是强调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提醒弟弟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 历史背景:
- 《留别舍弟》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兄弟之间的感情尤其深厚,而远离家乡、投身战场或从事艰苦劳作成为常态。
- 王建作为当时的诗人,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艰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此外,《留别舍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大事的文化特点,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使命感。
- 文学价值:
- 主题鲜明:《留别舍弟》通过描述作者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友情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忧虑,展示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这种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朴实:整首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但字字珠玑,句句深情,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真实质朴之美。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弟弟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传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的特点使这首诗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巧妙地将作者与弟弟之间的情感、对远方游历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象征手法:诗中的一些意象,如“晨昏阙珍羞”、“草木当穷秋”等,都富有象征意味。它们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劣,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和对未来的忧虑。
- 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弟弟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状的对比,突出了弟弟的处境艰难和需要更多的关照。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影响传承:
- 广泛传颂:《留别舍弟》因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鉴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风格。
- 影响后世: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和学者在研究和创作过程中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借鉴。
- 文化传承: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留别舍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记录了唐代的历史和文化风貌,还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
《留别舍弟》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