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上 其一

华下支离已隔河,又来此地避干戈。
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
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
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淅上 其一”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形式。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 诗句一:《淅上 其一》的开头两句为:“华下支离已隔河,又来此地避干戈。”表达了诗人因为战乱而不得不远离家乡,再次来到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躲避战火的情景。这里“支离”形容战后的荒凉与破败,“隔河”则表明了战祸使得原本可以相互依靠的人们被迫分开。
  • 诗句二:第二句为:“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描绘了战后农村的景象,随着战争的结束,农田逐渐恢复生机,而乡村中也多了许多燕子归来。
  • 诗句三:接下来的两句是:“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丹桂”“石楠”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坚韧;“秦云楚雨”则暗示了战乱时期的连绵不绝的阴霾天气。
  • 诗句四:最后两句为:“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描述了战后农村的宁静生活,孩子们在成熟的栗子树下迷失了回家的路,只能跟着放牛的小孩唱着歌回家。
  1. 作品背景
  • 作者生平:司空图,字表圣,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代诗人兼诗论家,出生于今山西运城永济。他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而被放还乡里。晚年因不满朝政腐败而绝食自尽,终年七十二岁。
  • 创作时间:据《淅上二首》可知,此诗作于唐末战乱时期,具体年份不详。
  • 创作地点:根据诗句中的“华下支离”,可推测该诗可能写于河南一带,那时正是战乱频发之时。
  1. 作品赏析
  • 诗歌主题:司空图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战后的田园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司空图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景物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如“丹桂石楠”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隐喻了诗人坚贞不屈的品质。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的流露。这种简练而不失深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司空图作为诗论家的深厚功底。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淅上 其一》作为司空图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唐代末年的社会状况。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后世评价:虽然诗的内容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个人情感,但其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被后世诗人广泛引用和借鉴。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这首诗被视为经典之作,被多次引用和模仿。

《淅上 其一》不仅展示了司空图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唐代末期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赞美。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唐代文化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