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行孝文 其六

日昳未,在家行孝兼行义。
莫取妻言兄弟疏,却教交父母流双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时行孝文 其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天中接近傍晚的时间应在家履行孝顺长辈和遵循礼仪的行为,体现了作者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日昳未,在家行孝兼行义。”这句诗描绘了在一天中接近傍晚的时候,人们应该在家履行孝顺长辈和遵循礼仪的行为。
  • 注释解释:日昳未,指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在家行孝兼行义,意味着在家中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遵守各种社会礼仪。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 创作时期:白居易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唐宪宗、唐代宗年间,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改革,同时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
  1. 作品思想
  • 家庭伦理的强调: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和对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带的珍视,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家庭团聚时分。
  • 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场景,白居易展示了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道。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和共鸣。
  • 意象运用:在《十二时行孝文 其六》中,“日昳未”这一自然意象被用来象征一天中的重要时刻,突出了家庭团聚的价值。
  1. 影响意义
  • 文化传承:《十二时行孝文 其六》作为唐代诗歌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启示: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提醒现代人要重视家庭伦理和孝道,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弘扬这些传统美德。

可以看出《十二时行孝文 其六》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家庭伦理和孝道思想的重要体现。它通过对日常家庭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带的珍视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弘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