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诗句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系列作品之一。诗中通过描绘时世妆的样式与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风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1. “时世妆,时世妆”: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主题句。它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时世妆,即流行于当时社会的化妆风格。这种妆容的特点是“腮不施朱面无粉”,意指当时女性不使用红润的腮红和白净的面霜,而是保持素净的面容
诗句释义: -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描述的是一块青色的石头,它来自蓝田县,被装上车子运到了长安。 -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工人试图磨光这块青石,但是石头并不能说话,因此无法传达他们的意愿。 -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这块石头并不愿意成为某人墓地前的石碑,因为当坟墓里的土壤还未干透时,死者的名字就已经消失了。 -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同样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不羁著称,语言简练明快,富有哲理。 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新乐府 - 新乐府是唐代的一种诗歌体裁,特点是内容贴近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易懂。 杏为梁,桂为柱,何人堂室李开府。 这句话意思是说,李开府(李德裕)的门庭装饰非常华丽,用杏木做横梁,桂木做柱子,真是豪华至极
【注释】 孟山:地名,在今山东泰安。有兽:指驺虞(一种野兽)。仁心:指其有仁德之心。毛质:指它长着毛的皮毛和肉。践生刍:践踏生草。不食生物:不吃任何生物。有道则见:有道德的人才能看到它。非时不出:不是时候就不会出现。三季:指夏、商、周。巳还:已经返回。退藏于密:隐藏起来以待机缘。征之于书:《诗经》上有关于它的记载。得之于图:从图画中得知它的形象。白质黑文:毛皮白色的花纹是黑色。猊首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高高骊山上有宫:骊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上建有一座高大的宫殿,周围建筑雄伟壮观。 2. 朱楼紫殿三四重:指骊山宫殿的建筑非常华丽,层层叠叠,装饰着红漆和紫瓦。 3. 迟迟兮春日:形容春天来临时,阳光温暖而明媚,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4. 玉甃暖兮温泉溢:指温泉水温暖而充沛,四周被美丽的景色环绕。 5. 袅袅兮秋风
这首诗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作品,通过咏物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感慨。下面将根据原文进行逐句释义并附上赏析: 1. 有松百尺大十围:描述了一棵高约百尺、周长达到十围的巨大松树。 2. 生在涧底寒且卑:这棵树生长在深涧底部,因为地势寒冷且环境艰苦而显得卑微。 3. 涧深山险人路绝:周围的自然环境极其险峻,连一条通往外界的路都难以找到。 4. 老死不逢工度之:即便树木已经生长了很长时间
诗句翻译: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 译文注释:每当匈奴人送来马匹的时候,道路两旁千里之内没有一点细软的草。草被吃完了泉水也干了,马变得羸弱,只有龙才能印出它的骨头和皮毛。五十匹细绢换一匹好马已经成了常态,而丝绸却越来越少,因为女工们太苦了,所以粗织短截来应付马价。藕丝蛛网三丈多长,回纥向朝廷申诉说这些东西没有用处。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繁上奏论说此事
注释:形瘦骨弱,修行多年,一直穿着麻衣,这是道情的象征。曾经在草庵旁倚着碧树修行,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知道有人知道我的名号。 赏析:这首诗是赞颂一位修行者的生活和修行。诗中描述了他的形貌、衣着和修行环境,以及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整首诗简洁明了,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诗句释义与赏析 汉庭重少公何在? 此句出自《饮酒·其五》,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意思是诗人在人世间建造了简陋的房屋,居住在人世间。这里的“庐”指的是简陋的房屋,诗人用“结庐在人境”来形容自己身处繁华世界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而“而无车马喧”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远离喧嚣
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 凤池后新秋月,龙阙前薄暮山 注释译文赏析 - 诗一“凤池”指的是唐皇宫中凤池亭,象征着高贵和尊贵。“新秋月”则暗示了时间是秋季,夜晚的月亮明亮而清澈,给人以宁静和平的感觉。 - 诗二中的“龙阙”指的是皇宫,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前头薄暮山”描绘了皇宫前的群山在薄暮时分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 整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