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
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
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
赠宜阳张使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宜阳张使君》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出自《全唐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与当地官员的交往,还通过描绘宜阳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唐时地方治理和官员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文学价值来看,《赠宜阳张使君》作为一首典型的唐代五言律诗,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魅力。诗中“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表达了作者暂时客居他乡对当地太守的深刻认识;而“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则揭示了宜阳地区政治清明、风气淳朴的社会景象。此外,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也十分巧妙,如“旧郭多新室”和“闲坡尽辟田”,不仅描绘了宜阳县城的新旧更迭以及农耕活动,也暗含了作者希望宜阳县民生活安定、农业发达的美好愿景。
从思想内容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宜阳风情的作品,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通过赞扬宜阳县的政治清明和民生和谐,间接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肯定和期望。同时,诗末提及“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更是流露出作者对于能像汉代名臣黄霸一般治理有方、政绩卓著的官员的向往和敬仰。
从历史意义来看,《赠宜阳张使君》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晚期,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戎昱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及友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官场腐败和地方治理不善等问题。诗中的一些诗句,如“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等,透露出作者对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和批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赠宜阳张使君》不仅是一首反映地方风情的佳作,更是一首寄托着作者对理想政治境界追求的力作。通过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深入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时代价值,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