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千岁宝掌和尚

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
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千岁宝掌和尚》是唐代诗人唐五代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千岁宝掌和尚修行时的情景,以及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这位和尚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关于《咏千岁宝掌和尚》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咏千岁宝掌和尚》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唐五代。
  • 时代背景:诗歌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文化氛围较为开放,文人雅士们常常关注神仙传说和佛教故事。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
  • 译文:和尚的牙齿洁白如玉,闪烁着寒冷的光芒,如同山间清泉急速流淌。在寂静的夜晚,他常坐于阶前,周围似乎有鬼神为他哭泣。
  1. 作品特点
  • 意境深远:通过对千岁宝掌和尚修行情景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 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和尚超凡脱俗精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悟与向往。
  1. 历史背景
  • 人物生平: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他在周威烈十二年降神受质,左手握拳,七岁时便开始出家修行,因而得名“宝掌”。魏晋年间,他曾东游此土,并入蜀礼普贤、大慈等寺庙,诵经千余卷。
  • 生活经历:宝掌和尚曾在五台山修行,后来移居祝融峰之华严寺、黄梅双峰、庐山东林寺等地。最终返回石窦,继续他的修行生涯。

《咏千岁宝掌和尚》不仅是一部充满宗教色彩的作品,更是唐代文人对佛教修行和精神境界的一种探索和赞美。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风格,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