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柏岩禅师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
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柏岩禅师》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柏岩禅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李益,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经历了丰富的宦海沉浮与情感波折。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李益的诗作中常蕴含着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 创作背景:《哭柏岩禅师》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的意境来看,可能是在诗人晚年或逝世前所作。诗中所描绘的“柏岩禅师”可能是指一位具有高僧身份的人物,诗人在其生前或去世后有所感触,遂以诗歌形式表达怀念之情。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 翻译:我与身边的人们道别,临死时并不感到忧愁。影堂里谁为我扫除?我独自坐在一旁看着佛像修行。太阳落下钟声敲响的时候已到了傍晚,青苔覆盖的蒲团上已经秋意正浓。我是天涯的禅门弟子,却只能空手来到柏岩。
  1. 诗歌解析
  • 意象与象征:本诗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如“白日钟边晚”,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青苔钵上秋”,则传达了岁月的沉淀与超脱尘世的感觉。
  • 情感表达:诗中的“尽不愁”反映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通过“空到柏岩游”,诗人表达了自己虽身处红尘却又向往禅意生活的复杂情感。

《哭柏岩禅师》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李益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哭柏岩禅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