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
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广江驿示韦益》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共赏明月时的感怀与思念。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群玉(808年~862年),字文山,唐朝澧州人。他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仰古,曾游历四方,结交文人雅士,并得到当时名流的赞誉。其诗多写景咏物,尤以五律见长,风格雄奇豪放,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2. 诗歌解析

  • 《中秋广江驿示韦益》这首诗通过中秋夜晚的情景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诗中“莫惜三更坐”表达了作者愿意与朋友共度佳节,即使时间已经深夜;“难消万里情”则揭示了由于距离遥远,难以消除彼此间的思念之情。
  • “同看一片月”展现了虽然身处不同地方,但都能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的景象。“俱在广州城”则进一步强调了地域的接近性。
  • 接下来四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月光如水,洒满大地,使人感到凄凉;夜鸟惊起,象征着离别的痛苦。“支颐”则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失眠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 最后两句“无语到鸡鸣”,意味着诗人直到天亮也没有说话,表达了深深的沉默和无言的悲哀。
  1. 艺术特色
  • 李群玉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李群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这首《中秋广江驿示韦益》,不仅能感受到李群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能深入理解古代文人对于友情、故乡的眷恋以及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