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华山陈希夷

□□□□□□□,□□□□□□□。
曾逢毛女话何事,应见巨灵开此山。
浓睡过春花满地,静林中夜月当关。
纷纷诏下忽东去,空使蒲轮倦往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华山陈希夷》是一首出自唐代的古诗,作者是范赞时。这首诗描绘了华山雄伟的自然景观和华山隐士陈希夷(即陈抟)的隐居生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诗人范赞时(750—830年),字元之,一字无晦,号东阳野人,又号紫岩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善于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2. 诗歌原文:华山高万丈,莲峰映初日。 中有希夷子,默坐养神谧。 芝朮无外求,巢由乃共匹。 形迹任化迁,元枢守贞一。 望岫群息心,清谈讵能悉。
  3. 诗歌赏析:《赠华山陈希夷》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对陈希夷隐居生活的敬仰之情。首句“华山高万丈,莲峰映初日”便勾勒出华山雄浑壮观的轮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着“中有希夷子,静坐培养精神安宁”则转入对陈希夷的描写,展现了其超脱尘世、修养身心的生活态度。整首诗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充满了浓郁的道家哲学色彩。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向往隐逸的生活理念,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尊崇。
  4. 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许多诗人都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进行创作。范赞时的《赠华山陈希夷》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的诗歌,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在那个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净化的时代背景下,范赞时通过对华山及其隐者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清静无为生活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寄华山陈希夷》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诗篇,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家思想的高度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