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正则徐州行营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
气劲三河卒,功全万户侯。
元戎阃外略,才子握中筹。
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郑正则徐州行营》是中唐诗人郎士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国家边疆的忧虑。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与钱起并称为“钱郎”。其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均在史料中有详细记载。
  1. 作品原文
  •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
  • 气劲三河卒,功全万户侯。
  • 元戎阃外略,才子握中筹。
  • 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
  1. 整体翻译
  •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对友人郑正则的深情厚谊和对其未来军事任务的祝福。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边疆的忧虑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
  1. 词句注释
  • “从军非陇头”:意为离开家乡到边远地区为国效力。
  • “气劲三河卒”:形容士兵勇猛无畏,如同黄河边的勇士一样。
  • “功全万户侯”:表示立功后可以得到封赏,成为万户侯这样的贵族。
  • “莫听关山曲”:意指不要听那些关于边关和山海关的悲歌,以避免增加忧愁。
  1. 白话译文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期望和祝愿。诗中的“气劲三河卒”和“功全万户侯”等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希望。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边疆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
  1. 名家点评
  •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国家边疆的深切关怀,是唐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
  1. 轶事典故
  •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皇甫冉的作品,而非郎士元的原创。但无论是否为皇甫冉所做,这首诗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被后人传诵。
  1. 作品赏析鉴赏
  • 此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和对其未来的期望,展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诗中的“莫听关山曲”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患的忧虑及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送郑正则徐州行营》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受到赞誉,更因其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时代意义而成为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及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