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

望阙路仍远,子牟魂欲飞。
道开烧药鼎,僧寄卧云衣。
故国饶芳草,他山挂夕晖。
东阳虽胜地,王粲奈思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即将远赴京城的复杂心情,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国、亲情与仕途抉择的复杂感情。

韦庄在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考中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后入蜀。唐亡之际,王建建立前蜀,韦庄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兼平章事。然而,这样的高位并没有带给他安稳,反而让他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诗中的“望阙路仍远”就表达了这种遥远而难以抵达的情感。

从文学角度看,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韦庄运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严谨的结构布局,使得诗歌内容凝练,情感深沉。其次,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烧药鼎”、“僧寄卧云衣”,不仅富有画面感,更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例如,“道开烧药鼎”可以让人想象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状态,“僧寄卧云衣”则可能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也体现了作者对友情和仕途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陆谏议即将离开,而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友人的不舍,这反映了当时文人在动荡时期对个人命运和社会责任感的复杂交织。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象生动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韦庄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冲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